【摘录】一个技术男的自白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3年11月8日 中午

本文节选自《 Wireshark 网络分析就是那么简单》一书,这一段写得很有感触,故在此摘抄。

文:林沛满

当我在台灯下写到这一篇时,不由得想到几个月后,另一束灯光下的读者正翻到这一页,跨越时空的交流真是奇妙。我要感谢你购买本书并坚持读到这里。作为小众图书的作者,我最珍视的是读者对本书内容的喜爱,也希望你在阅读中有所收获。最后一篇,就让我们忘记那些乏味的术语,谈些有趣一点的话题吧。

关于技术,当下的热点是Full Stack Engineer,翻译过来就是全栈工程师。我的理解就是从前端到后端,从软件到硬件都懂的通才。其实在全栈的概念出现之前,关于技术广度和深度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。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究竟是应该扩展广度,各种技术都去涉猎,还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一门技术上呢?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,因为当某项技术学到了较深的程度后,眼界就不一样了,再学其他的技术也容易达到类似境界。以本书提到的协议为例,如果你已经精通CIFS,那很可能稍加点拨就能完全理解NFS;同样如果你理解了网络的分层和流控,再学习存储的层次和缓存也比较容易。但假如一个人连最擅长的技术都浅尝辄止,那学习其他技术也会停留在表面上。我有位技术出色的朋友用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:技术深度和广度的关系,就像登山时的高度和视野。假如你爬到半山腰就停下来眺望,就只能看到一半的视野;但如果埋头爬到山顶,一抬头便是无边的风景。

关于薪水,是很多工程师自怨自艾的口水话题。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大家似乎都觉得自己被亏待了。微博上流传各种自嘲的段子,比如“今天你编程时流的汗,就是当初填志愿时脑子进的水”;我也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英文名是“Low Payman”;我有位年薪40多万的同事,MSN签名是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干IT”;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,认为在中国不适合走技术路线,否则为什么在国外才有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?看过太多类似段子之后,我觉得这种群体心态已经有点矫情了。无论在什么国家,工程师都排不上收入最高的群体。相比国外,中国工程师地位已经算高了,比如美国工程师的收入就完全比不上律师和医生等职业,但在中国就未必是这样。中国也不是没有老工程师的发展空间,而是因为第一批工程师还没有变老。热爱自嘲的人其实也心知肚明—他们的薪水完全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,比如那位“少壮不努力”的同学,一直在上海这个大染缸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。而真正徒伤悲的职业,恐怕根本没有心情自我编排……我认为自嘲是一种难得的幽默,但是当一个群体的自嘲都专注在薪水上,听上去就有点无聊。

关于办公室政治,那真不是属于我们的战场。孟子的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对中国影响太过深远,我不止一位朋友从技术路线改走管理路线的时候,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。而在我看来,自从人类进化到可以坐在办公室里“劳力”之后,“劳心”就缺乏吸引力了。人类比电脑狡诈太多,还是管电脑省心。我们就把办公室政治这样劳心的活儿留给走管理路线的同事吧,只要不站队不说是非,用技术帮助所有人,自然会成为单位里最受尊敬的人。

关于创业,我想没有哪个行业比IT界更热衷于此了。或许是因为这一行有过太多轻易成功的故事,所以工程师们蠢蠢欲动,仿佛每个人都在想,连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导航网站都能被高价收购,满腹才华的我能干出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业?于是有志者开始对职业不满,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出去闯闯,寻找自己被封印的灵魂,他们振臂一挥,豪气万丈地说“走,创业去!”其实我个人是非常羡慕这样充满激情的人生的,无奈看过太多失败的例子,总觉得创业的成功率被高估。有位朋友到福建承包一片山林之后,很快发现这东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赚钱。终于在花光所有积蓄之后,萌发了“不如归去”的念头。虽然听上去颇有禅意,其实心里还是很懊悔的,最后不仅回到原来公司,还坐到原来的位子上。当然成功者也是有的,不要妒嫉他们,因为这是冒着风险得到的。

关于跳槽,除了印度之外,我还没有见过比中国工程师更爱跳槽的群体。由于每跳槽一次基本能加薪30%,的确让人难以淡定地呆在一个岗位上。不过在我看来,频繁跳槽所付出的代价恐怕高于这点收益,因为很快就会发现无处可跳了。而且更大的副作用是,多次换工作导致了各种技术都只学到皮毛,等醒悟过来已经晚了。如果某个新职位吸引你的亮点只是加薪,我建议三思而行。

关于理科生的骄傲,在工程师群体中,有小部分年轻人至今还保持着源自高中理科班的自豪感。比如看到一本精彩的科幻小说,便觉得文科生不可能懂;如果新来的领导不是理工科出身,就感叹所处的并非技术驱动型公司;最让我吃惊的一次,是一位DBA质疑不懂技术的销售人员为什么地位那么高。这种错误的认知显然源于交际圈子的狭隘,对非技术人员的能力缺乏了解。其实你在调试代码时,他们同样在推敲文案;你在餐桌上只管品菜海侃,他们却要左右逢源,让所有宾客感到满意;你结交朋友只看心情喜好,他们在朋友圈里只说“正确”的话,永远如沐春风地倾听;你在内部会议上发言都显拘谨,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话筒也能侃侃而谈……毫无疑问,非技术工作的“技术含量”一点都不低。幸好随着阅历的增长,大多数理科生都能改掉这个毛病。

关于生活,IT男们已经被打上了太多标签:宅、木讷、生活简单。这当然是一种偏见,至少我身边的朋友就不是这样。不过比起国外的工程师群体,我们的业余生活似乎是单调了些。比如与我合作多年的国外同事中,有组乐队的、当冰球教练的、玩帆船的、DIY花园的……有些朋友对此羡慕不已,以为发达国家才玩得起多样化的娱乐,对此我不敢苟同。比如中国学习乐器的人数早就全球第一,在我屈指可数的女同事中,至少有三位在小时候考过钢琴十级。我所住的小区一楼都配有朝南的大院子,园艺条件极佳,只是户户都铺砖硬化了……所以细想起来,经济上并不是主因,只是不够热情罢了。工程师本来就是最擅长DIY的群体,只要行动起来,完全可以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,成为一个更加有趣的人。


【摘录】一个技术男的自白
https://www.0error.net/2021/06/156af401.html
作者
Jiajun Chen
发布于
2021年6月16日
许可协议